|
 |
图. 要茂盛团队人员在采集新冠患者的呼出气冷凝液
在尊龙凯时数理与化学科学部新冠应急专项(批准号:22040101)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批准号:21725701)等资助下,北京大学要茂盛课题组和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合作,在阐述新冠传播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早期新冠患者通过呼吸排放大量新冠病毒(COVID-19 patients in earlier stages exhaled millions of SARS-CoV-2 per hour)”为题,于2020年8月28日在线发表在《临床传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academic.oup.com/cid/advance-article/doi/10.1093/cid/ciaa1283/5898624。
新冠疫情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与经济损失,而未来疫情的走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全球针对这起疫情正在采取各种防控阻断措施,而其中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新冠肺炎的不同传播途径。有研究已证实,在医疗环境的空气中可检测到带有活性与感染性的新冠病毒。最近,全球科学家们呼吁承认COVID-19的空气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O)也相应地对指南进行了修改,指出不排除在拥挤和封闭环境下的空气传播可能。但是关于新冠病毒是如何排放到空气中的直接证据非常稀少,这也是不同学科领域学者争论的主要焦点之一。
该合作团队招募了近60名新冠患者(境外输送和北京本土病例),15名健康人群以及部分非新冠呼吸系统感染人群,利用北大团队提出的病毒呼出气采集方法(Nano Lett.,2012,12,3722;已获发明专利),收集了这些人群的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如图),通过RT-PCR(核酸扩增)分析测试技术发现早期新冠患者通过呼吸排放大量新冠病毒,每小时排放高达几百万个。该团队研究发现,新冠患者呼出气的新冠病毒阳性率高达约27%(总样本量n=52),而新冠患者的所处环境相关物表的阳性率为5.4%(总样本量n=242)。此外,团队对医疗环境、隔离酒店环境空气中的新冠病毒也做了检测,在部分样品如卫生间空气也发现了新冠病毒,最高浓度达6000个病毒每立方米。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采取了通风、消毒等严格措施,空气中新冠病毒浓度非常低,低于RT-PCR最低检出量,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
该研究首次证实人体呼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新冠病毒传播方式,而呼出气中大部分颗粒都小于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从而进一步揭示气溶胶传播扩散新冠病毒的事实,为未来更有效地阻断空气传播、防控新冠病毒感染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