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我国北方沙漠化过程、机制及其对人类文明影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日期 2015-03-12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姚玉鹏  【 】   【打印】   【关闭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小平研究员,经过十余年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在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基础上,首次提出中国内蒙古东南部浑善达克沙地形成于距今4200年前,而该地的荒漠化可能是“红山文化”消失的主要原因。

      该研究成果于2015年1月20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杂志上(Yang, X., Scuderi, L.A., Wang, X., Scuderi, L.J., Zhang, D., Li, H., Forman, S., Xu, Q., Wang, R., Huang, W., Yang, S. Groundwater sapping as the cause of irreversible desertification of Hunshandake Sandy Lands, Inner Mongolia, northern China. PNAS, 112, 702-706.)。

      此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最早的文明可能是距今约6500年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以其精美的玉器为世人所知。其中,在内蒙赤峰红山文化遗址1971年出土的“中华第一龙”则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红山意为“红色的山峦”,取自发现红山遗迹的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地名。

      杨小平等在尊龙凯时项目(、41172325、41430532)的资助下,对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长期勘察。在位于内蒙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区域的克什克腾旗东南部沙区发现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残片,发现地距离赤峰红山文化遗址约200 km,它们的年代测定结果指示其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提出,在该地区发现的物品种类之多和数量之大表明,这里曾经人口相对稠密,以渔猎为生。

      他们通过对过去一万年浑善达克地区的环境和景观变化的分析,提出这里的沙丘格局和沙丘之间的洼地表明浑善达克的地形曾经由河流和湖泊控制。

      论文指出,湖泊沉积物显示,在5000至9000年前,浑善达克有较深的湖泊存在。研究结果认为,浑善达克从大约4200年前开始形成沙地,最终有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变成沙漠。

      论文还提出,曾经发源于该地区东部的西拉木伦河向西向沙地内部溯源侵蚀,通过地下水侵蚀袭夺了浑善达克沙地本已匮乏的水源,使当时水位下降达30米左右,造成沙区多个湖泊干枯。西拉木伦河如同抽水机,将沙地地下水排出,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干旱化所导致的缺水状况。而在此之前,该沙地湖泊成群,连接湖泊之间的河流流向向北,并注入位于北部的达里湖。

      研究人员认为,衰退的东亚夏季风、地下水河流袭夺以及水系变化湖泊干涸等环境变化最终使得这一繁盛一时的古文明走向终结,在内蒙古东部留下了一片荒原景观并延续至今。与此同时,这也可能是促使中国北方的早期文化大规模向中国其他地方迁移的重要原因,因而为中华文明的整体崛起发挥了塑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