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我国学者在猪环境适应性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日期 2015-02-15   来源:生命科学部   作者:龚道清 任红艳 胡景杰  【 】   【打印】   【关闭

      2015年1月26日,《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由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教授和任军教授为通讯作者、联合深圳华大科技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完成的研究论文《全基因组重测序揭示猪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理及可能的属间杂交现象》(Adaptation and possible ancient interspecies introgression in pigs identified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全球家猪的两个主要驯化中心之一,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经过近万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中国地方猪种形成了繁殖力高、肉质鲜美、抗逆性强等优异种质特性,并具有极佳的适应性,可适应中国南北方不同的生态环境。然而,导致这种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理却不为人知。

      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历时4年半,成功构建了覆盖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现有68个猪种的中国地方猪种基因组DNA库。在此基础上,挑选出15个不同地理居群的、代表广泛血缘的12个猪种69头无相关血缘中国地方猪;与深圳华大科技的研究人员一起,首次在猪中进行了全基因组高覆盖度(25X)的重测序分析,由此鉴别了4100万个基因组变异位点,其中52%为新发现的位点, 极大地丰富了国际猪基因组遗传变异位点数据库,证实了中国地方猪对全球现代商业猪种的培育作出过重要贡献。研究人员进一步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策略,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系统鉴别了与不同纬度环境适应性有关的219个候选基因位点,揭示出中国南方猪和北方猪适应不同温度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对培育适应我国不同温度环境的优良猪种、促进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另外,研究人员在X号染色体发现一个长达14Mb的低重组区,南北方猪在该区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且经历了环境适应性自然选择的单倍型。北方猪单倍型可能来自另一个已经灭绝的猪属,该属间杂交事件据推算发生于数十万年前。这是首次在哺乳动物中发现古老属间杂交导致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证据,改变了人们对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的认识。

      该研究是在尊龙凯时重点项目(31230069)等资助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