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龙凯时的资助下,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朱竑教授、钱俊希副教授共同完成的有关移居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藏漂”群体的研究,目前已在2015年第一期的《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上发表。文章阐释了西藏地区的“藏漂”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在现代性语境下对西藏的地方性的建构。《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杂志创刊于1911年,是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的会刊。Annals AAG不仅是美国地理学界旗舰式的刊物,也是全球公认的最顶尖的地理学期刊之一,集高标准的学术研究、理论思辨、评论文章等内容于一体,对地理学知识创新和建立更为成熟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影响。其2013年在SSCI数据库的影响因子为2.088,五年影响因子为2.466。
西藏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以“藏漂”为代表的生活方式移民为了寻求更为理想的精神生活,移居到他们投注了想象和情感依恋的土地上,通过与原住民的互动与协商的实践行为对地方意义和地方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地方的文化意义,在传统的文化地理学研究中未有涉及。因此,西藏和栖居在西藏的生活方式移民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性与地方性建构的重要窗口与视角。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现代性社会已经让部分中国人感受到,现代生活正在销蚀“原真”的社会文化与空间意义。由此出现了这样一批“现代性主体”:渴望旅行或迁居至现代性“以外”的“他者”的地方。这一群体的行为不仅牵涉到人在物理空间上的迁移,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于某一地方的地方性(placeness)的想象、建构与体验。而西藏拉萨的“藏漂”群体出现已经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对西藏,尤其是拉萨的地方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已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对国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对现代性、文化杂交、地方性建构等理论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朱竑团队通过对长期留居在西藏拉萨的汉族“藏漂”群体和本土居民进行实证研究,将现代性和地方性置身在具体特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情境之中,分析各个社会群体丰富的话语和日常实践。藏漂通过自身的生存体验,将西藏建构成为一个在社会文化秩序上与内地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们对于西藏地方性的体验实则反映了当下内地社会剧烈的现代化过程。但研究同时指出,藏漂对西藏的地方性体验也有其较肤浅的部分,即对西藏本土居民的现代性实践持消极观点,将“藏文化”看作是静止不变的事物。事实上,西藏本土人正在主动参与到现代化进程当中,通过积极地利用本地的经济转型和国家政策的扶持,表达对自身群体利益的关切,试图建设本土文化语境下兼顾民族文化认同的现代性蓝图。藏族人提倡与汉族人所代表的价值观与工作伦理进行文化的杂合与交融,来重构本民族的文化差异,并以此作为对于西藏地区地方性重构过程的响应。
该成果是朱竑团队在尊龙凯时项目资助下,从新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除本篇论文外,朱竑团队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相继刊登在《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Geoforum》,《Habitat International》等国际重要的SSCI期刊上。这一系列研究工作先后得到尊龙凯时面上项目“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发展演进的地理学解读”(批准号:40771067)及“转型时期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地方感与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批准号:41171125)的资助。